新闻资讯 NEWS
在乌鲁木齐市,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气,为各族人民做出贡献最大的5座桥,就是西大桥、中桥、6686体育登录三桥、四桥、五桥。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大桥、中桥(人民路立交桥)、三桥(国际实业立交桥)、四桥(广汇大桥)、五桥(珠江路立交桥)都发生了蜕变,成为各族市民永远的历史记忆。
位于红山南侧乌鲁木齐河上,系一座四孔钢筋混凝土桥。长100米,快车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建于1959年,设计荷载汽车18吨,拖车80吨。西大桥历史悠久,无论在防务、生产发展和对于沟通河东河西交通都起过重要作用。
1763年清政府架设了乌鲁木齐河上(今西大桥附近)第一座“虹桥”,因在城西故称西大桥,不久即被洪水冲毁。1906年修起木结构的巩宁桥,1914年倒塌。1918年重建,并在桥头设有牌坊,题名“巩宁桥”,1940年又被冲毁。1940年又在此处修建了荷载10吨的石墩木面西大桥,1953年再次被特大洪水冲垮。
1959年人民政府修建钢筋水泥大桥,直至今日。西大桥是沟通乌鲁木齐新旧市区的重要桥梁。1983年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桥面和改建护栏,使西大桥更加壮丽多姿。西大桥的西端北侧和东端北侧辟有小游园,白杨参天,花圃似锦。人民公园和青山苑也位于此桥两端。
多年来,西大桥为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每天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位于中山路西端,始建于1946年,木结构,全长80米,宽8.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能通行一般机动车辆,1953年被洪水冲毁。1954年11月重建,桥梁扩展为100米长,10米宽,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能通行一般机动车辆。因逐年腐坏,1968年拆除。此后又在黑龙江路东端,修建一座跨度6.4米,宽18米的木质结构桥。因该桥位于西大桥与三桥之间,故命名中桥。
网友“知足翁518”介绍说:“老中桥是木头桥,顺着中山路西行,跨乌鲁木齐河和黑龙江路,黄河路相接。后定为危桥,不走汽车,只过行人。在老桥往南几十米处新修了座跨和平渠的水泥板桥供汽车行驶。新修一段简易马路从黄河路北端右转过桥后左转顺着河滩东侧走几十米再右转进入老路。1985年新建的立交桥就是在小泥板桥的位置一直向东通到新华南路,和人民路相接,所以叫人民路立交桥。老中桥拆除后,西端的一小片房征购后,新建了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宫。
历史证明,人民路立交桥是乌鲁木齐市老中桥的蜕变,是自治区第一座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共占地13公顷,1984年6月修建,1985年9月通车。
主桥东西由全长2013米的四条匝道环绕,形成扁平苜蓿叶形主体交叉,145座组合灯、琵琶灯、吸顶灯、格栅灯排列在整个桥区。
主桥东、西的桥头观赏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两端的引道上还设有通道。立交桥主体长83.86米,宽31米,桥面面积2,600平方米,系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全桥铺筑高级路面6.6万平方米,建有浇灌设施的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桥区建有小桥七座,跨越排洪渠、和平渠,跨度为6-10米。
位于奇台路东端,横跨东和平渠,跨度为6.4米,宽18米,承受量汽车为15吨。该桥建于1942年,命名人民桥。
198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发展建设为国际实业立交桥,老三桥已不存在。
位于钱塘江路东段,横跨东和平渠,跨度为10.4米,宽18米,承受量为汽车15吨。该桥建于1962年,为木质,1964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以西大桥、中桥、三桥顺序排列为第四,故得名四桥。
四桥后发展建设为广汇大桥,得名广汇大桥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疆广汇企业集团及旗下的广汇大厦位于当时的团结路八号和新华南路六十八号交汇处,也就是广汇大桥向东不远处下面的南侧位置。再后来,广汇大桥又改造成为广汇立交桥。
位于英瓦提路和珠江路之间,因西大桥、中桥、三桥、四桥排列为第五,故得名五桥,后发展建设为珠江路立交桥,具体时间及数据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