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由谢柏梁教授主编的《东方戏剧的当代浪潮:戏曲艺术发展路径(1949—2022)》入选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的出版对于学界正确把握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过往、现状和趋势,都具有较为丰富的认知价值、参考意义和启迪作用。
中国戏曲的发展至少经历了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一共五个大时代,这套丛书的集成和问世,使得当代戏曲艺术有了综合门类的纵览和集成,对于中国戏曲史上当代戏曲的总体描述、系列研究和基本定位,对于制定国家文化战略当中的戏曲艺术方阵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对于国际上认识中国文化艺术序列当中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造,对于中外戏剧交流和世界戏剧艺术发展当中的东方板块的崛起,具有极为重要的材料收集与整理、学术研究与集成、文化交流与融汇、艺术发展与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集成价值和学术积累的重要意义。
本书是首部对于当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和方针背景,戏曲艺术本体的编导音舞美、戏曲艺术变体的戏曲绘画、戏曲广播、戏曲音像制品、戏曲电视栏目与频道、戏曲电视剧、戏曲电影、戏曲元素电影、粤港澳大湾区戏曲电影、戏曲网络传播、戏曲教育的专业教学和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和西戏中演的融汇等,属于18个类型的分类研究和总体集成的大型研究丛书。从内容上看,包罗了戏曲艺术各个大的专业层面;从指导政策上看,遵循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戏曲政策和方针;从百花齐放的剧目上看,契合了人民的需要;从传播的本体和变体上看,体现出了戏曲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特色;从中外戏剧的交流上看,体现出了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交流与互动。
西方剧场进入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的舞台美术在西学东进的大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保持原有传统及演出场所(戏院、茶楼);二是将传统戏曲放到镜框式舞台中演出,引进西方舞台与美术的特征要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的舞台美术突然开始爆发式地涌现出各种颠覆传统的流派,一改流传百年的透视绘画布景。从二维到三维布景的突破是从平面到立体突破次元的创新,而此时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进入镜框式舞台中。二维与三维结合的舞台布景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出现在世界观众面前,使正在探索戏剧舞台新方向的西方艺术家们耳目一新,奠定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地位。但梅兰芳并没有一味地保持戏曲的传统,他积极地尝试服装、化妆、布景上的创新,与西方的舞台美术潮流接轨。当时西方舞台美术设计推崇自然主义,梅兰芳受此影响,也在戏曲舞台中尝试过极致写实的布景风格。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化界最为动荡的时期,样板戏成为唯一的演出剧目,写实的二维布景加上简单的桌椅道具成为舞台美术标杆。20世纪末叶到21世纪初叶,写意的设计理念开始质疑在此前被奉为“正宗”的现实主义。此时的写意高举着布莱希特和中国艺术传统两面旗帜来动摇写实主义。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设计理念,使20世纪新时期以来的戏曲舞台设计一直游走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对于传统该如何保留继承,现代戏该如何创新,新的机械与科技如何应用在戏曲舞台上,如何在创新时保留戏曲的独到之处,每一位舞美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尝试。这一时期是戏曲舞台创作的重大转折点。
越剧《祥林嫂》的舞台美术设计是苏石风,主创团队为了更好地展现这出戏,曾两次去绍兴取材。当时的绍兴,传统文化还保存得相当完整,粉墙黛瓦、木雕砖刻都有着浓郁的诗礼之乡的氛围,然而那些密密麻麻的石棺材和无处不在的贞节牌坊却也展示着封建礼教的弊端对这里的重压。主创团队的创作原则是既汲取这部戏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又要将这些特色更加戏曲化,舞美创作不外如是。
沪剧《罗汉钱》改编自赵树理的小说《登记》。通过张坚安的舞台美术设计图可以看出,这时的现代戏舞台基本与话剧舞台相差无几。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新创作的现代戏曲剧本。由于故事内容、语言风格、服装道具等均为现代的,与生活完全接轨,而舞台设计的风格又受到话剧舞台写实布景的影响,戏曲舞台上一时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话剧加唱式的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戏曲表演和舞美创作最大的尴尬之处。
吕剧《李二嫂改嫁》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是吕剧院的何伟、曲志刚。他们借鉴了话剧舞台的布景模式,采用了立体布景,背景天幕采用软幕绘景,表演前区根据场景不同放置不同景片。全剧主要分为李二嫂家、妇女会、户外田边等几个场景。户外田边场景是室外劳动场景,也是张小六与李二嫂产生交集,在劳动中互生情愫的场景。背景幕布绘制了远山与田垄的虚影,近景为几棵大树,张小六与李二嫂便在树荫下表演。室内场景均为截取一面墙的剖面,根据不同的场景添加符合场景设定的道具,整体风格为戏剧性写实,景片没有完全复刻实景而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让观众对场景地点一目了然。
淮剧《王贵与李香香》最早是诗人李季在1946年发表的一篇长篇诗歌,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主轴,展现了土地革命时期陕北三边人民的农民革命历程。淮剧的舞台美术在早期相当简陋,常有“地塌戏”“板门戏”的称谓,6686体育app即为置席为台而演出或置板门为台而演出的原故,没有布景可言类似于草台班子,服装亦简陋,后受到京剧的影响将服装改为大装,布景以“一桌二椅”为主,直到20世纪40年代淮剧的舞台上才开始出现布景,并且有了职业的舞台美术绘景师。《王贵与李香香》由于是现代戏,舞台美术的设计与话剧舞台类似,6686体育app取景写实,6686体育app布景并不非常丰富。室外场景以一块纯色软幕作为背景,室内布景以几片室内墙面的硬景片作为布景。在这里舞台布景的意义只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场地,景片大略地表达出地点特色,并未与灯光等其他手段结合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内心。
评剧《花为媒》场景的布置为写实风格的古典中式建筑,内景有大堂、闺房,外景有花园,整个布景为古典园林式建筑,背景为绘制的布景。在大堂场景中,用一面挂有大红喜字的墙面作为背景,两侧为对称的花盆,喜字前为条案与龙凤花烛。闺房的场景,背景为远山绘景,前景是一些栏杆和眉子,一只桃花斜在窗边,整体的布局像一幅工笔绘画,精美典雅,体现出闺阁之美。花园的场景以绘制的远景为背景,前面设置有月亮门与矮墙的硬景片,右侧一角还有爬藤类的支架,前景为花圃,左侧有一块山石,整体以江南园林为蓝本,远景虚化处理,近景细致写实。
当代中国戏曲的发展,继承了千年的文脉,呼应着世界戏剧的浪潮,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戏剧之海在古老神州的艺术江湖里泛起的朵朵浪花,值得我们从总体上极目观照,在具体艺术门类中深思怡情。
(本文文字及图片选自《东方戏剧的当代浪潮:戏曲艺术发展路径(1949—2022)》,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本书是首部对于当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方针背景,戏曲艺术本体的编导音舞美、戏曲艺术变体的戏曲绘画、戏曲广播、戏曲音像制品、戏曲电视栏目与频道、戏曲电视剧、戏曲电影、戏曲元素电影、大湾区戏曲电影、戏曲网络传播,戏曲教育的专业教学和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和西戏中演的融汇,进行18个类型分类研究和总体集成的研究书籍。本书从内容上看包罗了戏曲艺术各个大的专业层面,从实践上看遵循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戏曲政策和方针,从百花齐放的剧目上看契合了人民的需要。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3),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6)中山大学文学博士(1989)。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6)。现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物。